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唐卡

       唐卡是在松赞干布时期(公元617—650)兴起的绘画艺术,用彩缎装裱而成的卷轴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宗教色彩及独特风格,历来被藏族人民视为珍品的宝物。唐卡绘画艺术是西藏文化的奇葩,千余年来影响深远。唐卡艺术于2006年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每轴唐卡画一般描绘一个完整的故事。内容多以佛像和经变故事为主。唐卡所表现的内容都是佛教深邃奥秘的哲理,用图符皂型信息达到传播教化众生的目的。

       唐卡按照质地和制作方法划分主要有绘画唐卡和织绣唐卡两大类。绘画唐卡是用颜料在画布上直接绘制,又可分为彩塘、金唐、黑唐、朱红唐、描金唐等。所用颜料均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为颜料,色彩艳丽,且经千年也不褪色、织绣唐卡以丝绢绸缎为材料,又可分为刺绣、织绣、堆绣、堆绫、缂丝等品类。

       唐卡的传统手工绘制决定了唐卡无法进行产业化发展,是一种即使有市场需求也不能进行批量生产的工艺品。在绘制过程上,唐卡的绘制要求极为苛刻、程序非常复杂,必须按照经书中的仪轨及上师的要求进行,包括绘前的仪式、制作画布、构图起稿、着色染色、勾线定型、铺金描银、开眼、缝裱开光等一整套工艺程序。

       制作一唐卡用时较长,短则半年完成,长则需要10余年。唐卡画师们用明亮的色彩描绘出神圣的佛教世界,天然原料的适用保证了唐卡色泽鲜艳、璀璨夺目,历经上百年的岁月,色泽依然艳丽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