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藏族自治区与四川省、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邻;与印度、尼泊尔、不丹接壤。西藏环境独特,气候恶劣,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藏式建筑的多元性及独特性。公元六世纪中后期,佛教传入西藏并垫定了旧西藏政教合一的政权形式。佛教在广大的藏民心目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所以,无论从建筑技术、建筑规模、建筑艺术、建筑文化等各方面藏传佛教寺院建筑都代表着藏式建筑的最高水平。
藏传佛教在西藏拥有行政权力、文化教育的职能,故藏传佛寺建筑的内容组成与汉传佛寺有很大不同。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内包括有信仰中心---佛殿、佛塔;宗教教育建筑学院(藏语为扎仓);管理机构----活佛公署,以及辩经场、僧舍、库房、厨房、管理用房等。达赖、班禅经常驻锡的寺院内尚有宫室建筑(藏语称 颇章)。有的寺院内拥有数个学院及佛殿,故一般藏传寺院的规模皆较大。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广泛的分布在我国的西藏、青海、川西、甘南、内蒙等藏传佛教传播的地区,极大的丰富了中国宗教建筑的多样性。
藏传佛教寺院建筑是多元文化与建筑技术融合的产物,其建筑风格随其建造的历史时期不同而略有变化:
1.最早期是仿印度式样的,代表是西藏拉萨大昭寺的觉康主殿。其平面布局上沿着方形大殿的四壁内侧,规整地建置多个类似僧人祈祷室的房间,位于后壁正中的佛殿面积仅较一般僧房略大,不很突出,这些都是与中古印度佛教寺院的精舍型制非常相似的,梁枋上的狮形挑头也体现出了印度石造建筑的渊源。
2、尼藏结合式样,这是在西藏与尼泊尔(NEPAL)接壤处多见的建筑形式,是将尼瓦(NEWAR)楼阁建筑风格与藏式碉楼式建筑很好地结合起来而形成的样式。如著名的西藏扎囊的桑耶寺中央的三层乌策大殿,下层按藏族建筑模式建造,上层则仿尼泊尔的尼瓦式形象,中层还加入某些汉式建筑特征,乌策大殿的平面布局已和后来的都纲殿楼基本近似。
3、基本藏式,这是藏传佛教建筑的核心类型,源于西藏民居的碉房体系,即砖石外墙、平顶、小窗的外观风格;外墙有明显的收分。墙顶以藏族特有的刷成赭红色的白麻草做为女儿墙的装饰,外墙涂成红色或黄色(较少见)。内部为方柱托梁密肋式木构架,有巨大的托木和复杂的雕饰,色彩对比性强烈,并喜欢用金色点缀。内部墙壁画满宗教壁画,殿堂内悬挂佛幡。主要建筑屋面局部吸收汉族建筑的坡屋顶及斗拱构造,但体量较小,形制亦经过简化。屋顶上尚有许多宝幢等小型佛教装饰物。其曼荼罗与都纲法式的型制都体现得非常明确。
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在总体布局设计上与汉地佛寺有很大不同。区别于汉式寺院组群上采用的伽蓝七堂的标准布局;藏式寺院建筑典型的布局形式,是自由发展的开放式布局。整个寺院没有统一的大围墙,外围形状也很不规则,往往是一大片高低错落、大小不等的建筑聚集在一起,似乎是杂乱无章的样子。其就像一幅星系图,每个组成部分都是独立的、完整的。但它们只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这种联系就是佛教的宇宙精神"曼荼罗"。依照这个联系,其在建筑艺术上统一和变化有机结合,杂而不乱,显得很有章法。曼荼罗是梵语Mandala的音译,本来的意思是"坛城",是指密宗本尊道场的图画或佛的宫殿。它是为了在修行密法时,防止魔众入侵而建筑的。其在藏传佛教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也是佛教文化最引人入胜的精华部分,它不仅象征本尊的智慧和威德,同时也是一种显示佛教真理的图绘,一种"无限大宇宙"和"内在小宇宙"相即的微妙空间。通过虔诚的观想,修行者可以从中得到本尊的加持,获得涤荡身心的力量。
据藏传佛教经典称,只要在曼荼罗中作法事,就会得到十方三世诸圣的加持。所以,在藏区的寺院主体建筑的平面布局集本上都是按照曼荼罗的仪理规则建造的。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宝俱全的寺院—桑耶寺的整体建筑设计中就运用了"曼荼罗"这种神秘奥妙的宗教仪理模式。
桑耶寺建筑规模宏大,大小殿塔鳞次栉比,其中以金碧辉煌的乌孜大殿为主体,代表释迦牟尼出生、成佛、讲法、涅磐的红、白、绿、黑四塔和代表佛教中四大洲、八小洲的十二座神殿为辅体,组成一个宏大而完整的建筑群,总面积约25000平方米。乌孜大殿是桑耶寺的中心主殿,面积达6000余平方米。桑耶寺整个寺院的布局,是按照佛经中的 大千世界 的结构布局设计而成,是依照密宗的曼陀罗建造 的:乌孜大殿代表世界中心须弥山,大殿周围的四大殿表示四咸海中的四大部洲和八小洲,太阳、月亮殿象征宇宙中的日、月两殿,圆形寺庙围墙象征世界外围的铁围山;主殿四周又建红、白、绿、黑四塔,以镇服妖魔,防止天灾人祸的发生。圆形围墙四面各设一座大门,其中东大门为正门。可以说桑耶寺是一幅建在地上的"曼荼罗"唐卡。这种曼荼罗图式意义推动了藏传佛教建筑的发展定型。曼荼罗宇宙图式的程式化结果就是所谓都纲法式。
藏区寺院建筑平面的基本形式,它是曼荼罗聚集意义和道场意藏传佛教寺院建筑风格及平面布局随建筑所在地地域不同而有或多或少的变化,这在藏传佛教东渐过程中十分明显。公元1265年,忽必烈封西藏宗教领袖八思巴为帝师,藏传佛教依仗着蒙古统治者的支持开始在全中国境内传播,尤以甘肃,青海,山西,蒙古为盛。清王朝因蒙古各部大多信奉藏传佛教,其出于怀柔蒙古的目的,也大力扶植藏传佛教。在青海、甘肃、山西、内蒙、河北承德,藏传佛教寺院出现了汉藏接合式、汉藏并列式、和基本汉化的建筑模式。如河北承德外八庙的普宁寺就建筑布局而言,就是采用前汉后藏式,即前边平地部分按汉人的山门、碑亭、天王殿、大雄宝殿的轴线对称格局布置,而后部则以曼荼罗式布局结合山势布置,成为汉藏建筑的叠加。普宁寺后部的一组建筑,中央为大乘之阁,周围为象征四大部洲、八小部洲的台阁及四座喇嘛塔,外围是曲折的围墙,用以反映宗教经典中所描绘的佛国世界的空间构图形象。这些寺庙都以主体建筑的造型引人入胜,而且各不相同,绝对尺度都很大,皆建在寺院最高处,使优美的体型充分显露在一般建筑之上,极为壮观。
藏传佛教建筑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建筑体系,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和涉及到一些佛学知识,研究藏传佛教建筑的建筑师很少。相关专著更是凤毛麟角,建筑师应本着肩负传承责任的态度来认真发掘、学习、借鉴藏传佛教建筑。使藏传佛教建筑这个藏族先人留给中华民族的瑰宝永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