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乃至世界佛教艺术史上,恐怕没有哪几个民族像藏民族那样,数千年以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把自己的神圣信仰和人生理想都融刻在一座座山崖,一块块巨石和一尊尊青铜上。我们甚至无法确切地统计,那些雕刻和供奉在神山、圣湖、路口、村落边、寺院里的佛教造像究竟有多少。面对着青藏高原难以计数的大大小小的佛教造像,我们更多地是惊叹,是一种什么样的伟大力量感召着,那些没有留下姓名的无数的艺术家,千百年来默默无闻地,拿着刻刀,一凿一锤地雕刻着他们心目中崇拜的佛菩萨的美好形象,从古至今,绵绵不断,以致形成了青藏高原最独特的人文景观,古朴雄浑、庄严优美的佛教造像艺术。
藏传佛教艺术创始于公元7世纪的松赞干布时代,随着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的先后入藏,作为佛教重要象征的佛像及佛教艺术也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传入了西藏。从某个角度说,赤尊公主进藏时所带的释迦牟尼佛8岁像,以及文成公主所带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几乎成了藏传佛教造像历史的开始。由此,经过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演变与发展,已经形成了浓郁的民族风格与地方特色。直到今天,造像艺术作为藏传佛教寺院学僧们学经修行的一个重要法门和内容,仍在继续发挥着弘扬佛法的积极作用。除了寺院以外,造像艺术在民间也广为流传。可以说造像艺术,尤其是石刻和擦擦在藏族地区是最具有群众性和民间性的佛教艺术种类,它的创作者之多,艺术作品之多在整个藏区堪称第一。
从藏传佛教艺术的发展角度看,吐蕃时期的造像主要以引进学习模仿印度、尼泊尔、汉地、克什米尔等地造像艺术为主,还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的造像传统和民族风格。尤其在古格王朝时期,由于与西印度、克什米尔、西域等地接壤,西藏阿里地区的造像艺术更多地受到早期克什米尔、西印度、甚至西域和中亚佛教造像艺术的影响。而与内地接近的青海、四川、云南等地的寺院造像则受到了汉传佛教造像艺术手法的影响。明代随着格鲁派的崛起,藏传佛教艺术随之发生了诸多变化。可以说,明代是藏传佛教艺术走向成熟繁荣的鼎盛阶段,并且从以往多元的艺术风格逐渐走向了民族化的创作道路。
总之,作为藏传佛教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造像艺术,它伴随着佛教传入西藏而产生,在经过1300多年不同阶段的发展演变,在吸收、融合尼泊尔、印度、克什米尔以及汉传佛教等艺术成分的前提下,逐渐形成了具有青藏高原特色的藏传佛教造像风格和艺术流派。